top of page

胡靜怡:食育從小做起 孩子更惜食

  • 作家相片: Osentai
    Osentai
  • 6月22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发布于 2024年9月11日


近年来世界各国皆重视“食农教育”这个生活素养,“食育”讲的是正确饮食观念,“农育”则是身体力行的农业体验活动。食育是针对大众的饮食觉察,带动大家重视吃进口中的食物,培养新生代照顾自己饮食的力量,并延伸关注社会与土地,进而提升整体饮食环境。


胡静怡主理“森态工作室”主要教育孩子关于食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预防如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食育可追溯到古代,彼时的社会饮食简朴,吃的是真味,只是社会发展改变了饮食生活,以致现代出现了许多经过加工,衍生多种饮食失调和疾病,近年的食安问题更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食物教育在近代开始发展成形,尤其是日本,早已深耕了20年,更成为世界第一个将食育入法的国家,“食育”二字早已深植日本国民心中,成为一项生命全程教育。在欧美一些地区,学校也开始通过家政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有关食物的基本知识和烹饪技能。


胡静怡说,食育计划宜在孩子年纪尚小时在家中展开,从挑选食材、料理、用餐礼仪到最后的清洁卫生,都是给孩子最好的食育榜样。通过简单的方式教育孩子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和身体所需,比如讲解蔬菜水果对身体的好处,当然也可以透过图书、绘画、说故事还是游戏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食物知识。


食物教育可从家中展开,从挑选食材、料理、用餐礼仪到最后的清洁卫生做起,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
食物教育可从家中展开,从挑选食材、料理、用餐礼仪到最后的清洁卫生做起,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

和乐用餐能放松心情


“在我小时候,每当有小贩经过我们家门口叫卖新鲜马鲛鱼时,外婆就会买一些鱼来制作鱼丸。我的个子不够高,只得搬来小凳子垫高双脚,看着她将鱼清洗后开始刮鱼鳞、清内脏、刮下鱼肉再打成鱼浆,最后一手挤压鱼浆,一手刮起再放入清水中定型烹调。”胡静怡回忆她小时候待在外婆身边时的美好时光。


手打鱼丸的场景历历在目,因为外婆一边处理鱼丸,也得一边接受她提问的十万个为什么。 “了解食物的由来到餐桌上的美味,自然能培养我们对吃的要求和健康法则,就这么简单!”


另外,食物教育其实不止在食材上的讲究和知识面的建立,更是透过对待食物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对事物持有的价值观。现今许多家庭分别为个别事情忙碌,很多时候无法共餐,有者则对着电子产品进食,实在不利于消化及家庭关系。 “其实,创建一个健康和乐的用餐环境,除了可以确保孩子饮食均衡,亦能透过一起用餐来放松心情,建立家庭和谐关系。”


让孩子逐步学习怎么看食品标签,为健康把关。
让孩子逐步学习怎么看食品标签,为健康把关。

付出劳力齐耕作

不喜蔬菜也愿吃


饮食之道,最重要是均衡和份量恰当。 “健康饮食金字塔”是一个三角形的食物分层分类,最底层的面积最大,需要摄取的量最多,往上就会比底层小一些摄取也少一些,以此类推。


在2020年,饮食金字塔随着世人的环境条件及工作内容的巨变,把原本的碳水化合物和蔬菜水果(膳食纤维)位置互换,蔬菜水果在最底层,其上的第二层就全谷物,也称为碳水化合物。第三层就是优质蛋白质和最顶层的油盐糖。


“孩子需要逐步引导和鼓励之下才会较愿意尝试新食物,好比在10年前做食农教育的我们带着孩子在校园里耕种,从认识泥土到植物所需生长环境,再到收成,我们都风雨同路,分享成果。”胡静怡说挑食的孩子在眼看着一天天成长的蔬菜得来不易,自会惜食,这虽然是漫长的经历,但也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孩子在分享成果当天,至少不抗拒吃他付出汗水种植的蔬菜,如平日里切得再细碎都会被挑掉的葱花,孩子都愿意把它吃下去。


日本的小学至初中学生,午膳时间会留在课室内吃饭,同时学习食物营养知识、日本食物文化及历史。
日本的小学至初中学生,午膳时间会留在课室内吃饭,同时学习食物营养知识、日本食物文化及历史。
挑食的孩子在眼看着一天天成長的蔬菜得來不易,自會惜食,願意把不愛吃的蔬菜吃下去。
挑食的孩子在眼看着一天天成長的蔬菜得來不易,自會惜食,願意把不愛吃的蔬菜吃下去。

寓游戏于食育

建立对饮食认知


食物种植体验和料理都是能直接让孩子透过生活去观察切身的饮食方式。若想从游戏或是活动中去认识食物,也有多种选择,其一是桌游,森态透过食物游戏卡牌制作了一款充满本土色彩的《美食大赢家Winner of delicacies》,玩家可以透过不同的食材组合获知马来西亚的常见食物有哪一些。孩子在玩乐中先学习并认识基本食材,接着就可以探讨食物中的营养等问题。


透过多种类的食物体验及活动建立对孩子对饮食基本认知,从而培养他们对待入口的食物并不是只为糊口而已。 “食育建构起我们对待生活与环境的态度,对自己健康的责任。从基本的一日三餐着手,建立长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孩子的人生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家长和老师当然可以透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国的饮食资讯,但在粮食危机和食物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多留心要购买的食品背后的资讯,多参与社区健康饮食活动、工作坊、讲座,这都是比较切身和贴近自己的食物教育的基础。


在料理過程中,可按照年齡分配不同的任務。
在料理過程中,可按照年齡分配不同的任務。

具像化落实食育

孩子认识更全面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食育可说是首屈一指。扶桑国人非常注重饮食均衡、食安问题,早在2005年6月已颁布《食育基本法》,由此树立中心思想、再系统化有方法地逐步展开计划,如今日本学生每天会参与制作午餐,学习健康饮食重要性,培养每个孩子的烹饪技能。其次,就是法国,食育被视为国民教育一部分,学校除了传授烹煮技巧,还重视食物的背景。其他像是澳洲、中国、美国、纽西兰等先进国家都早已全面在学校及社区落实食育。


胡静怡说,食育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用加工食品。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助降低肥胖的可能,身体获得的营养也更全面。当然,长远计划就是增强孩子们对食物的营养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身体每日所需的营养结构。


“学校方面可以授予基础的营养知识,譬如介绍食物是属于什么类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还是维他命等。透过掌握基本知识,再到实际技能和互动活动,如种植、厨余处理、阅读食品标签、料理食物、食物鉴赏和讨论等,把抽象的食物教育变成了具像化的学习和操作,这就有助于孩子更认识食物和环境,不停留于知识层。”


胡静怡:创建一个健康和乐的用餐环境,除了能确保孩子饮食均衡,亦能放松心情。
胡静怡:创建一个健康和乐的用餐环境,除了能确保孩子饮食均衡,亦能放松心情。

食品入口前先鉴定

教孩子认识标签


胡静怡认为,孩子们有必要学习辨别健康和不健康的食物,最重要的是充分阅读并了解食物的组合成份,再从营养成份中判断这食物是否健康。当然,添加物越多、高油盐糖的成份相对都是不那么健康的。


她和团队在课上会让孩子认识简单的食品标签,例如:素食、清真、热量值、健康选择、含有过敏原等。通过图片和简单的图腾就可以为自己做第一层把关。再来就是读懂食物材料,从材料中可让我们了解将被吃进肚子里的这份食物的组合,在对应曾学习过的食物营养的知识,就可以判断出是否健康食物。


在料理过程中,胡静怡会按照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被分配不同的任务。例如:幼儿阶段的孩子可以学习清洗蔬菜、挤压蒸熟的食物和塑型等;七至九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学习削皮、清洗碗盘、擦桌等工作等。透过参与准备食物的过程,孩子会更懂得食物是分享和愉悦的概念。 “当然在烹饪时亦鼓励创造性,让孩子学习搭配食材或设计菜肴,透过这类互动也可让他们知道食材的营养价值和用途。”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